2025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45歲了!
陽光照耀著這片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山海連城,一個個海灣連成陸地的琴弦,海風波動,活泛而靈動;“機器人谷”“數創走廊”“BT大道”“具身智能港”“光明科學城”等閃亮分布,創新生態新潮涌動;來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步履不停,朝著夢想,永遠向前。
聯合國一項調查發現,世界歷史上沒有哪座城市比深圳發展得更為迅猛。深圳,是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是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45年來,人們在不停追問:深圳何以成為深圳?又何以將為深圳?
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不能忘記為什么而出發,不能忘記從哪里出發。歷史不會忘記,“小漁村”是深圳的最初起點。
回溯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是沒有工業的純農業縣。30萬農民在這里勞作生息,經濟總量不及對面香港的百分之一。
深港邊界,常有外國游客用望遠鏡眺望深圳河北岸的皇崗村、漁農村:那里只有水田、魚塘和寥落的村莊。赤著雙腳、兩腿被海水泡得紅腫的村民,在對岸外國游客的“觀賞”下艱辛地勞作。
轉機發生在1978年7月。受命主政廣東的習仲勛同志到基層調研,首站就來到寶安縣。一條河從羅芳村穿過,把村里的農田分成兩半,一半在廣東,一半在香港。廣東這邊的村民人均年收入134元人民幣,河對岸香港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3萬元港幣。
這年夏天,習仲勛同志一連跑了23個縣,掌握大量真實情況。此后,他向中央提出了興辦貿易合作區等一系列改革建議,得到了中央的支持。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還是叫特區好,中央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建立。蛇口的一聲開山炮,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農田漸退、魚塘不見,摩天高樓拔地而起。2004年,深圳實行全域城鎮化,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行政建制的城市。時至今日,深圳全市劃定耕地保有量約7.27萬畝,農業占比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45載風雨兼程,深圳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膽識披荊斬棘,將小漁村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那么,迅猛發展的結果,是否意味著離“農”越來越遠了?當然不是!深圳用實踐給出了鏗鏘回答。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今天,深圳正以更高的維度與大“三農”產生著奇妙的同頻共振和雙向奔赴——
《2024中國農業企業500強》名單中,深圳共有20家企業上榜,數量位居全國一線城市首位。全市226家農業龍頭企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4家,數量居全省第一,其中6家農業企業營收超百億元。深圳的涉農企業在育種研發、智能裝備、基因技術、智慧農業等方面展現出引領未來的強勁動能。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深圳這個始終肩負光榮使命的創新之都,牢記總書記囑托,立足科技、市場、開放與創新優勢,回答著新時代的“三農”之問。
“深圳速度”,不僅是一座城市的代名詞,更是一種發展哲學的體現。
在深圳及周邊“1小時產業圈”內,可配齊95%的手機零部件;每2分鐘能組裝一臺3D打印機;無人機從創意到量產,僅需3個月。
“無創新,不深圳。”深圳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整座城市就是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和孵化器。這座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僅32.5歲的“青春之城”,高新技術企業、“小巨人”企業、獨角獸企業數量、研發投入強度、創新載體數量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當最強科技創新之力和生產制造之力以極高密度匯聚,它們必然要尋找一個體量大、品類廣、有恒常性的產業領域,在其中激蕩、落地、實踐、迭代。而農業,恰好能為其提供廣闊而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也必將從這座創新高地獲得豐厚的強農滋養。
讓農業生產更輕松、更高效、更智慧、更美好——
走進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全球總部基地“天空之城”,連橋懸浮、玻璃體塊輕盈交錯,宛如未來畫卷。自2012年布局農業領域以來,大疆農業無人機已從植保拓展到播種、撒肥、吊運等多場景應用,覆蓋農林牧漁全領域,提供著數字化、精準化、智能化管理方案。更重要的是,大疆改變了農業從業者生態,10余年來累計培訓6000名無人機教員、50多萬名飛手,推動農民群體年輕化、知識化。目前,大疆農業無人機全球保有量達到50萬臺,累計作業面積超100億畝次。
在光明區逕口社區育種基地內,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開創了“潔田模式”——將分子育種、品種改良、農藥施用和農業機械等技術全方位整合起來,無需育苗插秧,生長期僅需一次除草劑,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該技術已推廣到全國,試驗示范面積超150萬畝,并延伸至抗除草劑玉米、小麥、油菜等作物育種。
坐落于大鵬新區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里,多項科研成果領跑全球:閆建斌團隊攻克紫杉醇生物合成關鍵酶,標志著中國在該領域理論和技術已居世界前列;周永峰團隊利用人工智能將葡萄育種效率提高400%;商連光團隊發布全球首個包含251份水稻種質的超級泛基因組圖譜,整合亞洲稻、非洲稻及野生稻的遺傳變異,破解水稻育種密碼。
作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研究機構,華大集團則從基因測序出發,形成“科研引領、工具自主、模式革新、成果落地”的農業發展新路徑。從2002年發布全球第一張水稻基因組圖譜,到今天借助“沙膜”技術支撐沙漠地區大規模生態修復與農業種植,華大集團持續助推著農業前沿技術的推廣與大場景應用。
錨定“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的目標,深圳積極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截至目前,已引進培育10個院士個人團隊、48個農業科技創新載體,涵蓋基因組多維解析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等重大平臺,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在種業領域,深圳成果斐然:“優薯計劃”以雜交種子替代薯塊繁殖,繁殖系數提高1000倍;創世紀種業“轉基因抗蟲棉”十余年來累計推廣9億多畝,助棉農增收超1800億元;“深兩優5814”超級稻種植推廣面積居全國第一;耐鹽堿水稻在新疆、山東等地推廣超50萬畝。
在智慧農業方面,深圳企業同樣表現搶眼:數影科技基于互聯網技術成功打造“數字豬、無人場”,矽遞科技將氣象環境傳感技術應用到全球160個國家的智慧農業場景,豐疆智能研發的農機自動導航系統在全球細分市場出貨量第一,緯爾科技研發的全球首款棉花智能打頂機器人作業效率是人工的120倍;農業垂直領域首個市場化多模態AI大模型,實現從病蟲害識別到全場景全生態智能問答的突破。
有人說,科技的每一次躍遷,都在突破人類局限,延伸能力邊界。也有人說,科技帶給農業的改變,歸根結底就是以更小的成本、更少的投入實現更大的產出。如今,深圳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用前沿科技改寫中國農業,重新定義著農業——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續。
清晨的薄霧尚未散去,廣西百色樂業縣高山蔬菜基地的農戶黃意順已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他彎腰采摘的菜心翠綠鮮嫩,經過嚴格分揀后,當天就能通過冷鏈物流直達深圳海吉星市場,最終擺上粵港澳大灣區市民的餐桌。
這片曾經的貧困山區,畝產值從過去的2100元飆升至3.3萬元,增長了15.7倍。巨變背后折射出一個深刻的市場邏輯:一旦超大城市的消費需求與現代農業精準對接,增值空間超乎想象。
深圳的探索始于1989年。當時特區人口爆炸式增長,“菜籃子”問題凸顯:雞蛋從廣州運到深圳價格翻倍,大白菜賣到10元/斤,荷蘭豆高達20元/斤。這表明,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創造價值的關鍵環節既是生產,更是流通和品牌。
為破解這一難題,深圳按300萬至400萬人口規模規劃建設布吉農產品批發市場,一度使菜價下降17%、果價下降14%,成為全國標桿。但隨著人口突破千萬,布吉農批不堪重負:道路狹窄、貨車限高、人車混行、檢測滯后……市場基礎設施的生命周期,終究追不上城市發展的腳步。
2011年,深圳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園應運而生。這座國家級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以“滿足深圳30年發展”為目標規劃建設:建筑面積82萬平方米,50米跨度車道可通行16.5米貨柜車,半小時直達深圳全域及香港。如今,海吉星年均交易規模達320萬噸,其中蔬菜日均交易量達6000噸,滿足深圳市場約70%的供應以及香港市場60%的供應,是深港兩地民生保供穩價的“壓艙石”。
深圳的視野并未止步于保供。粵港澳大灣區6000萬高凈值消費群體,構成了全球最活躍的高端農產品市場之一。深圳以“需求側改革”推動“供給側升級”,而“圳品”正是這一戰略的核心載體。
2019年,深圳推出“圳品”標準,對標國際最高水平,覆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式”標準化管理,累計構建“圳品”標準體系500項,涵蓋32大類279個品種的食品及食用農產品,推出“圳品”2166個。它不只是一張認證標簽,更是一套完整的產業升級方案:廣西巴馬“稻尊”大米認證后供不應求;江西贛南臍橙貼上“圳品”標簽,銷量增長35%、價格提高25%;百色芒果實現從“論斤賣”到“論個銷”的跨越。
2024年,深圳在農業農村部的指導和支持下,率先在全國開展農產品質量分級試點,創建“安全”+“外觀、口感、營養”的“1+3”分級體系,將農產品分為“A+”、A和B三個等級。農產品分級背后,是聚焦吃得“好不好”、順應當下消費趨勢以及認證、檢測、評價等體系工程。鑫榮懋愛妃蘋果在貼上“A+”標識上市后,受到消費者青睞,分級產品供不應求。
農產品分級實施一年不到,已有蘋果、藍莓、黃桃等7個品類實現分級上市,分級產品產量超9000多噸,正在深圳各大商超陸續上架。農產品質量分級的關鍵在于,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讓品質指標化、可視化,有力提振消費者消費吸引力和信心。截至目前,“圳品”已覆蓋全國29省163市432縣,進駐商超1000多家,部分商超累計銷售額達34億元。“圳品”的創新在于,它以市場化機制破解了小農生產與現代化大市場的對接難題,讓優質優價成為可能。
市場的活力,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引領。鑫榮懋在云南紅河藍莓基地引入無土栽培技術、智能溫控管理系統,經中外專家團隊優化,實現產量品質雙提升;優合集團則通過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模式,構建從海外農場到中國餐桌的全程可控供應鏈,使農戶收益提升20%以上;深農集團在樂業打造的高山蔬菜基地,每日直供大灣區20噸蔬菜,帶動農戶年均增收1.5萬元。
深圳的消費幫扶同樣堅持市場化運作。2024年,深圳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機制,采購幫扶產品超160億元。“圳幫扶”線上商城接入數字人民幣支付等功能,上架產品近8000款,累計交易額3.8億元。云南昭通臘肉從“土特產”變為年銷萬斤的“爆款”,年銷售額達493萬元。實踐證明,消費幫扶唯有超越簡單的“以購代捐”,構建起市場化長效機制,才能真正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農業能否成為現代產業,關鍵在于能否構建起充分釋放其市場價值的生態系統。如今,通過“圳品”倒逼標準化、供應鏈提升效率、消費幫扶打通銷路,深圳讓農業從“保供產業”升級為“富民產業”。農業不再靠天吃飯,而是依靠市場、科技和產業鏈共贏,為解決“農業不掙錢”難題提供了方案。
2025年夏,深圳地鐵深云站因專設納涼區而走紅網絡。一條評論引發共鳴:“深圳是座有愛的城市”。
深圳之愛,有其特定的城市品格。“先富起來”的深圳始終銘記,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是全國人民的支持托舉,成就了今天的“深圳速度”“深圳奇跡”。如今,她也將自己鍛造成一座感恩之城、關愛之城,堅定踐行“先富帶動后富”的國家戰略。
深圳的協作幫扶,格局之大令人驚嘆。
大在體量。自1990年開始對口幫扶廣東梅州,35年來,深圳先后承擔省內幫扶、東西部協作、援疆援藏等任務,累計幫扶了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40個縣(區),東西橫跨3個時區,南北縱貫大半個中國。
大在決心。2020年,深圳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組成聯合課題組,構建了“深圳精準幫扶指數”,其中的一個數據令人動容。自2009年以來,深圳幫扶資金的投入增速顯著高于深圳自身GDP的平均增速。即便近年市級財政承壓,深圳對各幫扶縣的投入堅持只增不減。“深圳緊一點不要緊,要讓協作幫扶的地區寬裕一點,跑得再快一點”,成為深圳市委市政府、各級各部門各單位以及幫扶干部的共識。
大在意義。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深圳不僅沒有像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曾經擔心的那樣,“富起來就會改變社會主義的性質”,反而創造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蹚出了中國式大規模橫向幫扶的樣本路徑,把社會主義的旗幟揚得更高,向未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從嶺南山谷到雪域高原,深圳的協作幫扶繪就出“春天的故事”的精彩續章: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新能源汽車生產線轟鳴運轉;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的“圳品”辣椒發往盒馬鮮生貨架;西藏察隅深圳援建的醫院內,高壓氧艙中藏族老人笑容淳樸……
經濟發達地區應當如何與欠發達地區進行協作幫扶?地方政府之間的橫向協作如何避免陷入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掣肘的“集體行動困境”?深圳的核心經驗純粹樸素——將改革創新試驗場中最優勢、最尖端的成果送到幫扶地區去,讓它們在鄉土中扎根生長。
蝴蝶蘭,本是廣東的優勢產業,全國每4株蝴蝶蘭,就有1株出自粵港澳大灣區的佛山市里水鎮,每年發往東南亞等國際市場的蝴蝶蘭更是不計其數。在廣西南寧上林縣的粵桂協作花卉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內,數十萬株各色蝴蝶蘭競相綻放。“上林縣的空氣、水質更適合蝴蝶蘭的生長。”億成花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伍偉光在深圳福田區協助下,將基地主體遷入園區,并帶來科技、管理、市場渠道,帶動附近四個村村民“代種代養”,每年為22個村集體分紅90萬元以上。
“別人說我們這是幫著廣西跟廣東搶市場,但這種產業轉移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上林縣在資源稟賦和人工成本上的優勢,更適合花卉產業強勢發展。”南寧粵桂辦副主任李志強說。
“一杯咖啡,滿電出發!”2025年8月,廣東河源首座華為技術的新能源重卡兆瓦超充站啟用,充電速度達1.2兆瓦,讓電動物流重卡車“充電五分鐘,行駛百公里”,使產業園的物流重卡運輸成本降低40%至70%;新疆喀什古城里,游客喝杯咖啡的時間,華為光儲超充站已經為新能源汽車充入60%電量,徹底化解“續航焦慮”。
作為“超充之城”,深圳在大功率充換電技術領域引領全球。而這項超充技術不斷迭代的必要條件,就是廣闊的應用場景。目前,深圳在對口幫扶地區已建或在建超充站185座,應用于物流、旅游、公交等多領域,基礎設施的革命釋放出無限動能,將“深圳品質”“深圳速度”,成幾何倍數放大開去。
陀螺的尖越小,就轉得越快,陀螺身子越大,才能轉得越穩。深圳35年協作幫扶深諳此道:改革創新的速度是陀螺的尖,對口幫扶地區就是陀螺的身子,深圳的先進要素在對口幫扶地區嵌得越深,陀螺的尖就會磨礪得越尖、轉得更快。
“過去是我們羨慕深圳,現在是深圳搶我們的‘土特產’訂單。”江西省尋烏縣委書記藍賢林笑言,自2018年與深圳結對,尋烏縣出臺160多項對標提升措施,實現從“山區思維”向“灣區思維”躍遷。
如今,尋烏已有“尋速辦、烏差別”等“尋烏版深圳標準”,17家優質企業入駐“圳幫扶”平臺,認證“圳品”14個,大灣區“菜籃子”基地7家。深尋食品產業園內,負責人賴邦華說得形象:“這里的生產速度慢一點,深圳人民可不答應。”
優質的農產品、廣闊的應用場景、巨大的技術市場——深圳在付出的同時,也收獲無價。2025年3月,漓江之畔春暖花開,桂林喊話“圳圳”:桂林的60多個景區免票!包年暢玩!我們是深圳市民的“詩與遠方”!
“中國人到了一定的年齡,血液里的種地基因就會覺醒。”——這句網絡調侃引發無數共鳴,映射出深植于文化血脈的鄉土情結。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會重新審視農業和鄉村的價值,思考城鄉如何共生。
深圳,這座人口密度近9000人/平方公里、土地開發強度達50%的超大城市,最早面臨土地存量挑戰。如何診治“大城市病”?深圳將目光投向農業與鄉村。
“耕地融城”,讓田園風光鑲嵌在都市之中——
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深圳堅守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紅線,構建“大城大田”生態空間,推動農業生產與城市生活相融。光明區既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也是“都市農耕大區”,5200畝連片農田成為市民“稻”夢空間;大鵬新區等依托濱海、山地及古村落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民宿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使鄉村空間變為市民休閑度假、體驗自然與文化的熱門目的地。
空中俯瞰,寶安區的農田如色彩斑斕的“馬賽克”,阡陌縱橫間構筑起城市“呼吸之肺”。在寸土寸金的南山區,“共享農場”備受青睞,租一塊大自然的農田,種上喜歡的蔬果,與腳下的土地產生真實的連接,體會豐收的樂趣。福田區市民中心前的“寶藏農場”,輪作小麥、玉米、番薯、油菜,四季豐收不息;樓頂“天空農場”悄然興起,鋼筋水泥之上蔬果繁茂,繪就別樣田園畫卷。
2021年,深圳率先提出發展“微農業”,在公園綠地、社區屋頂、道路隔離帶等空間,試點融生活、生態、科普于一體的都市農業項目,探索農業主題公園、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新業態。
打造區域發展共同體,探索城鄉共融的組團模式——
2018年,深汕特別合作區由汕尾市整體移交深圳主導建設管理,成為全域融合試驗田。這里大力發展富民產業:現代化海洋牧場深汕示范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建設;下北村等9個行政村集體年收入超百萬元,云新村更突破千萬元。美麗圩鎮、典型村和“五光十色”都市鄉村示范帶持續升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漸次呈現。深汕特別合作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使命是區域協調發展,通過‘以產興城、以城帶鄉、以工哺農、產城鄉融合’,探索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路徑。”深汕合作區的“飛地經濟”通過制度創新,實現核心城市與欠發達地區資源互補,為超大城市輻射帶動鄉村提供了可復制經驗。
全力落實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深圳攜手省內對口地區規劃建設了4個市級產業合作園區、23個縣級特色產業園區,引導生物基因企業、國家基因庫等一批重要創新載體,發揮技術優勢,在各地資源稟賦基礎上,打造適宜的特色農產品,做強“土特產”品牌。
促進人的融合,推動農業轉移人口深度市民化——
深圳通過戶籍改革、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公共服務全覆蓋、同城同質教育醫療等舉措,打破身份認同與經濟融入壁壘。2024年,發放吸納脫貧人口就業補貼、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1.5億元,在深參保外省脫貧人口約19萬人,近800萬農民在深就業。
大融合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無論是耕地融城、鄉村環境整治,還是公共服務均等化,都是從人的需求出發,思考城鄉如何更好深度融合。有學者指出,中國正從“鄉土中國”“城市中國”邁向“城鄉中國”。深圳的融合實踐,超越地理分野,著力破解“隱性鄉村”問題,比如農業轉移人口融入、遺留空間活化等,探索高起點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在深圳采訪調研發現,深圳人習慣用“雙向賦能”“互利共贏”看待各種關系。對深圳而言,沒有農村,看似離農遠了,但其實是在更大空間、更廣領域、更高水平上利農興農強農;反過來,“三農”也為其提供了廣闊腹地、騰挪空間和發展動能。深圳用45年的發展歷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超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農”才更能成其大、更能成其強。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課題組認為,深圳的創新實踐重塑了城市與鄉村的關系,探索出一條以市場機制為根基、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城鄉融合為路徑、以區域協作為紐帶、以人文關懷為肌理的高質量發展新路,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一是把握好政府與市場關系,以創新驅動構建高質量發展新范式。
在深圳,90%以上的創新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和90%以上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投入和90%以上的專利來自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自龍頭企業。這“6個90%”,既說明市場力量、民間智慧之強大,更說明堅定的市場理念對一座城市發展成為全球創新高地具有決定性意義。
正是因為深信“市場的力量”,深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理風格,“無事不擾,有事服務”“聽市場的”“規則說了算”成為深圳各級領導干部的行為準則。當地方政府不只是審批者和守門人,更成為協調者、賦能者和服務者,市場力量就必然蓬勃生長,進而形成“創新驅動—市場牽引—產業輻射”的成長體系。它們不是專為“三農”而生,卻在成長中自然而然地與“三農”這個巨大的經濟底座、社會底座、市場底座相遇,推動“三農”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轉型,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核心動能。
二是把握好先發與后發關系,以區域協作提供共同富裕新方案。
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區域協作解決東西部發展不平衡、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從誕生起就肩負著“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的歷史使命,其發展從來都不只是一座城市自己的事情,而是始終被置于國家整體戰略擘畫之中。
這份擘畫在深圳的協作幫扶實踐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深圳通過多層次、全領域幫扶體系,機制上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協同”模式,構建了幫扶協作大格局;產業上探索“總部+基地”“反向飛地”等模式,推動產業鏈跨區域嵌入;數智賦能上,通過“深圳農場”項目和數字化平臺,整體重構協作地的造血能力。與此同時,因為堅持用市場的力量推動幫扶協作,深圳在向外“輸血”的過程中,更是為自身“造血”爭取了時間和空間,當一城的先進生產要素在更廣闊的國內大市場上流通,深圳的每一步跨越就擁有了更寬廣的格局,也激發出更加澎湃的發展后勁。
三是把握好城市與鄉村關系,以深度融合探索共同繁榮新路徑。
鄉土中國是中國的底色。超大型城市的發展可以在物理空間和制度空間上“消除”鄉村,卻無法擺脫城市中依舊按照鄉村邏輯運轉的產業和人群。深圳直面“隱性鄉村”,通過制度創新實現城鄉功能互補與要素雙向流動。在市域內,深化戶籍改革、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夯實經濟與社會融入基礎;激活鄉村多元價值,發展“農業+文旅”等新業態。在深汕特別合作區,以“疏密有致、產城融合、三生協調”規劃理念,打造“田園都市”,通過“村企合作”和優惠住房政策,實現高起點城鄉融合。
“城”與“鄉”不是簡單的依附關系,而是功能互補的有機體。“城”高度集聚帶來的生態壓力、空間緊張、精神焦慮等問題,需要“鄉”元素來疏解和平衡。“鄉”包括市域內的生態空間、休閑農業區及市域外的廣闊腹地,能為“城”提供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農產品供給、休閑游憩空間、文化傳承載體和心理舒緩之地。同時,“鄉”也需要借助“城”龐大的消費市場、多元的投資需求、外溢的產業動能來實現自身發展。一線城市應摒棄將“鄉”視為負擔或改造對象的思維,代之以制度創新打破城鄉壁壘,最終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促、區域共贏”的中國式現代化路徑。
四是把握好人文與科技關系,以文明溫度營造蓬勃發展新高度。
在深圳,“來了就是深圳人”“深愛人才,圳等你來”深入人心。深圳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不唯地域、不問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遺余力”的開放姿態,持續加大人才引進、支持和服務保障力度,連續四年位居全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單前三位,連續兩年位居中國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45年來,正是因為千千萬萬人才源源不斷走進深圳、建設深圳,才創造出了“深圳速度”“深圳奇跡”。
何為人文?簡言之,就是對人的重視和關懷的文化。科技是不是越發達越好?當然是,但有個前提,必須是在人文的護佑之下。人才是不是越高端越好?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如此,但再高端的人才,都需要餐飲、家政、安保、環衛等一系列的業態配套,深圳在提升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上所作出的努力,既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又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格局與價值觀,充滿著人文溫度。這種溫度是調動整個社會活力和創造力的深層密碼。當一座城市愿意俯下身傾聽所有人的需求,愿意張開臂膀擁抱各類群體,它所收獲的必將是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45年前,歷史選擇了這里。深圳河蜿蜒流淌,見證著這座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滄桑巨變,也映照出中國走向世界的動人詩篇。下一個5年、10年以至更長時間,這座“未來之城”還將帶給鄉村全面振興、區域融合發展怎樣的可能?
舉國同心,其利斷金;城鄉融榮,共赴復興。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深圳必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貢獻更多深圳經驗、深圳智慧、深圳力量,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2025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45歲了!
陽光照耀著這片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山海連城,一個個海灣連成陸地的琴弦,海風波動,活泛而靈動;“機器人谷”“數創走廊”“BT大道”“具身智能港”“光明科學城”等閃亮分布,創新生態新潮涌動;來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步履不停,朝著夢想,永遠向前。
聯合國一項調查發現,世界歷史上沒有哪座城市比深圳發展得更為迅猛。深圳,是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是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45年來,人們在不停追問:深圳何以成為深圳?又何以將為深圳?
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不能忘記為什么而出發,不能忘記從哪里出發。歷史不會忘記,“小漁村”是深圳的最初起點。
回溯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深圳的前身,寶安縣是沒有工業的純農業縣。30萬農民在這里勞作生息,經濟總量不及對面香港的百分之一。
深港邊界,常有外國游客用望遠鏡眺望深圳河北岸的皇崗村、漁農村:那里只有水田、魚塘和寥落的村莊。赤著雙腳、兩腿被海水泡得紅腫的村民,在對岸外國游客的“觀賞”下艱辛地勞作。
轉機發生在1978年7月。受命主政廣東的習仲勛同志到基層調研,首站就來到寶安縣。一條河從羅芳村穿過,把村里的農田分成兩半,一半在廣東,一半在香港。廣東這邊的村民人均年收入134元人民幣,河對岸香港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3萬元港幣。
這年夏天,習仲勛同志一連跑了23個縣,掌握大量真實情況。此后,他向中央提出了興辦貿易合作區等一系列改革建議,得到了中央的支持。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還是叫特區好,中央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建立。蛇口的一聲開山炮,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農田漸退、魚塘不見,摩天高樓拔地而起。2004年,深圳實行全域城鎮化,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行政建制的城市。時至今日,深圳全市劃定耕地保有量約7.27萬畝,農業占比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45載風雨兼程,深圳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膽識披荊斬棘,將小漁村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那么,迅猛發展的結果,是否意味著離“農”越來越遠了?當然不是!深圳用實踐給出了鏗鏘回答。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今天,深圳正以更高的維度與大“三農”產生著奇妙的同頻共振和雙向奔赴——
《2024中國農業企業500強》名單中,深圳共有20家企業上榜,數量位居全國一線城市首位。全市226家農業龍頭企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4家,數量居全省第一,其中6家農業企業營收超百億元。深圳的涉農企業在育種研發、智能裝備、基因技術、智慧農業等方面展現出引領未來的強勁動能。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深圳這個始終肩負光榮使命的創新之都,牢記總書記囑托,立足科技、市場、開放與創新優勢,回答著新時代的“三農”之問。
“深圳速度”,不僅是一座城市的代名詞,更是一種發展哲學的體現。
在深圳及周邊“1小時產業圈”內,可配齊95%的手機零部件;每2分鐘能組裝一臺3D打印機;無人機從創意到量產,僅需3個月。
“無創新,不深圳。”深圳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整座城市就是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和孵化器。這座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僅32.5歲的“青春之城”,高新技術企業、“小巨人”企業、獨角獸企業數量、研發投入強度、創新載體數量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當最強科技創新之力和生產制造之力以極高密度匯聚,它們必然要尋找一個體量大、品類廣、有恒常性的產業領域,在其中激蕩、落地、實踐、迭代。而農業,恰好能為其提供廣闊而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也必將從這座創新高地獲得豐厚的強農滋養。
讓農業生產更輕松、更高效、更智慧、更美好——
走進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全球總部基地“天空之城”,連橋懸浮、玻璃體塊輕盈交錯,宛如未來畫卷。自2012年布局農業領域以來,大疆農業無人機已從植保拓展到播種、撒肥、吊運等多場景應用,覆蓋農林牧漁全領域,提供著數字化、精準化、智能化管理方案。更重要的是,大疆改變了農業從業者生態,10余年來累計培訓6000名無人機教員、50多萬名飛手,推動農民群體年輕化、知識化。目前,大疆農業無人機全球保有量達到50萬臺,累計作業面積超100億畝次。
在光明區逕口社區育種基地內,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開創了“潔田模式”——將分子育種、品種改良、農藥施用和農業機械等技術全方位整合起來,無需育苗插秧,生長期僅需一次除草劑,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該技術已推廣到全國,試驗示范面積超150萬畝,并延伸至抗除草劑玉米、小麥、油菜等作物育種。
坐落于大鵬新區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里,多項科研成果領跑全球:閆建斌團隊攻克紫杉醇生物合成關鍵酶,標志著中國在該領域理論和技術已居世界前列;周永峰團隊利用人工智能將葡萄育種效率提高400%;商連光團隊發布全球首個包含251份水稻種質的超級泛基因組圖譜,整合亞洲稻、非洲稻及野生稻的遺傳變異,破解水稻育種密碼。
作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研究機構,華大集團則從基因測序出發,形成“科研引領、工具自主、模式革新、成果落地”的農業發展新路徑。從2002年發布全球第一張水稻基因組圖譜,到今天借助“沙膜”技術支撐沙漠地區大規模生態修復與農業種植,華大集團持續助推著農業前沿技術的推廣與大場景應用。
錨定“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的目標,深圳積極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截至目前,已引進培育10個院士個人團隊、48個農業科技創新載體,涵蓋基因組多維解析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等重大平臺,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在種業領域,深圳成果斐然:“優薯計劃”以雜交種子替代薯塊繁殖,繁殖系數提高1000倍;創世紀種業“轉基因抗蟲棉”十余年來累計推廣9億多畝,助棉農增收超1800億元;“深兩優5814”超級稻種植推廣面積居全國第一;耐鹽堿水稻在新疆、山東等地推廣超50萬畝。
在智慧農業方面,深圳企業同樣表現搶眼:數影科技基于互聯網技術成功打造“數字豬、無人場”,矽遞科技將氣象環境傳感技術應用到全球160個國家的智慧農業場景,豐疆智能研發的農機自動導航系統在全球細分市場出貨量第一,緯爾科技研發的全球首款棉花智能打頂機器人作業效率是人工的120倍;農業垂直領域首個市場化多模態AI大模型,實現從病蟲害識別到全場景全生態智能問答的突破。
有人說,科技的每一次躍遷,都在突破人類局限,延伸能力邊界。也有人說,科技帶給農業的改變,歸根結底就是以更小的成本、更少的投入實現更大的產出。如今,深圳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用前沿科技改寫中國農業,重新定義著農業——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續。
清晨的薄霧尚未散去,廣西百色樂業縣高山蔬菜基地的農戶黃意順已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他彎腰采摘的菜心翠綠鮮嫩,經過嚴格分揀后,當天就能通過冷鏈物流直達深圳海吉星市場,最終擺上粵港澳大灣區市民的餐桌。
這片曾經的貧困山區,畝產值從過去的2100元飆升至3.3萬元,增長了15.7倍。巨變背后折射出一個深刻的市場邏輯:一旦超大城市的消費需求與現代農業精準對接,增值空間超乎想象。
深圳的探索始于1989年。當時特區人口爆炸式增長,“菜籃子”問題凸顯:雞蛋從廣州運到深圳價格翻倍,大白菜賣到10元/斤,荷蘭豆高達20元/斤。這表明,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創造價值的關鍵環節既是生產,更是流通和品牌。
為破解這一難題,深圳按300萬至400萬人口規模規劃建設布吉農產品批發市場,一度使菜價下降17%、果價下降14%,成為全國標桿。但隨著人口突破千萬,布吉農批不堪重負:道路狹窄、貨車限高、人車混行、檢測滯后……市場基礎設施的生命周期,終究追不上城市發展的腳步。
2011年,深圳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園應運而生。這座國家級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以“滿足深圳30年發展”為目標規劃建設:建筑面積82萬平方米,50米跨度車道可通行16.5米貨柜車,半小時直達深圳全域及香港。如今,海吉星年均交易規模達320萬噸,其中蔬菜日均交易量達6000噸,滿足深圳市場約70%的供應以及香港市場60%的供應,是深港兩地民生保供穩價的“壓艙石”。
深圳的視野并未止步于保供。粵港澳大灣區6000萬高凈值消費群體,構成了全球最活躍的高端農產品市場之一。深圳以“需求側改革”推動“供給側升級”,而“圳品”正是這一戰略的核心載體。
2019年,深圳推出“圳品”標準,對標國際最高水平,覆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式”標準化管理,累計構建“圳品”標準體系500項,涵蓋32大類279個品種的食品及食用農產品,推出“圳品”2166個。它不只是一張認證標簽,更是一套完整的產業升級方案:廣西巴馬“稻尊”大米認證后供不應求;江西贛南臍橙貼上“圳品”標簽,銷量增長35%、價格提高25%;百色芒果實現從“論斤賣”到“論個銷”的跨越。
2024年,深圳在農業農村部的指導和支持下,率先在全國開展農產品質量分級試點,創建“安全”+“外觀、口感、營養”的“1+3”分級體系,將農產品分為“A+”、A和B三個等級。農產品分級背后,是聚焦吃得“好不好”、順應當下消費趨勢以及認證、檢測、評價等體系工程。鑫榮懋愛妃蘋果在貼上“A+”標識上市后,受到消費者青睞,分級產品供不應求。
農產品分級實施一年不到,已有蘋果、藍莓、黃桃等7個品類實現分級上市,分級產品產量超9000多噸,正在深圳各大商超陸續上架。農產品質量分級的關鍵在于,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讓品質指標化、可視化,有力提振消費者消費吸引力和信心。截至目前,“圳品”已覆蓋全國29省163市432縣,進駐商超1000多家,部分商超累計銷售額達34億元。“圳品”的創新在于,它以市場化機制破解了小農生產與現代化大市場的對接難題,讓優質優價成為可能。
市場的活力,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引領。鑫榮懋在云南紅河藍莓基地引入無土栽培技術、智能溫控管理系統,經中外專家團隊優化,實現產量品質雙提升;優合集團則通過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模式,構建從海外農場到中國餐桌的全程可控供應鏈,使農戶收益提升20%以上;深農集團在樂業打造的高山蔬菜基地,每日直供大灣區20噸蔬菜,帶動農戶年均增收1.5萬元。
深圳的消費幫扶同樣堅持市場化運作。2024年,深圳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機制,采購幫扶產品超160億元。“圳幫扶”線上商城接入數字人民幣支付等功能,上架產品近8000款,累計交易額3.8億元。云南昭通臘肉從“土特產”變為年銷萬斤的“爆款”,年銷售額達493萬元。實踐證明,消費幫扶唯有超越簡單的“以購代捐”,構建起市場化長效機制,才能真正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農業能否成為現代產業,關鍵在于能否構建起充分釋放其市場價值的生態系統。如今,通過“圳品”倒逼標準化、供應鏈提升效率、消費幫扶打通銷路,深圳讓農業從“保供產業”升級為“富民產業”。農業不再靠天吃飯,而是依靠市場、科技和產業鏈共贏,為解決“農業不掙錢”難題提供了方案。
2025年夏,深圳地鐵深云站因專設納涼區而走紅網絡。一條評論引發共鳴:“深圳是座有愛的城市”。
深圳之愛,有其特定的城市品格。“先富起來”的深圳始終銘記,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是全國人民的支持托舉,成就了今天的“深圳速度”“深圳奇跡”。如今,她也將自己鍛造成一座感恩之城、關愛之城,堅定踐行“先富帶動后富”的國家戰略。
深圳的協作幫扶,格局之大令人驚嘆。
大在體量。自1990年開始對口幫扶廣東梅州,35年來,深圳先后承擔省內幫扶、東西部協作、援疆援藏等任務,累計幫扶了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40個縣(區),東西橫跨3個時區,南北縱貫大半個中國。
大在決心。2020年,深圳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組成聯合課題組,構建了“深圳精準幫扶指數”,其中的一個數據令人動容。自2009年以來,深圳幫扶資金的投入增速顯著高于深圳自身GDP的平均增速。即便近年市級財政承壓,深圳對各幫扶縣的投入堅持只增不減。“深圳緊一點不要緊,要讓協作幫扶的地區寬裕一點,跑得再快一點”,成為深圳市委市政府、各級各部門各單位以及幫扶干部的共識。
大在意義。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深圳不僅沒有像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曾經擔心的那樣,“富起來就會改變社會主義的性質”,反而創造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蹚出了中國式大規模橫向幫扶的樣本路徑,把社會主義的旗幟揚得更高,向未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從嶺南山谷到雪域高原,深圳的協作幫扶繪就出“春天的故事”的精彩續章: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新能源汽車生產線轟鳴運轉;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的“圳品”辣椒發往盒馬鮮生貨架;西藏察隅深圳援建的醫院內,高壓氧艙中藏族老人笑容淳樸……
經濟發達地區應當如何與欠發達地區進行協作幫扶?地方政府之間的橫向協作如何避免陷入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掣肘的“集體行動困境”?深圳的核心經驗純粹樸素——將改革創新試驗場中最優勢、最尖端的成果送到幫扶地區去,讓它們在鄉土中扎根生長。
蝴蝶蘭,本是廣東的優勢產業,全國每4株蝴蝶蘭,就有1株出自粵港澳大灣區的佛山市里水鎮,每年發往東南亞等國際市場的蝴蝶蘭更是不計其數。在廣西南寧上林縣的粵桂協作花卉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內,數十萬株各色蝴蝶蘭競相綻放。“上林縣的空氣、水質更適合蝴蝶蘭的生長。”億成花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伍偉光在深圳福田區協助下,將基地主體遷入園區,并帶來科技、管理、市場渠道,帶動附近四個村村民“代種代養”,每年為22個村集體分紅90萬元以上。
“別人說我們這是幫著廣西跟廣東搶市場,但這種產業轉移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上林縣在資源稟賦和人工成本上的優勢,更適合花卉產業強勢發展。”南寧粵桂辦副主任李志強說。
“一杯咖啡,滿電出發!”2025年8月,廣東河源首座華為技術的新能源重卡兆瓦超充站啟用,充電速度達1.2兆瓦,讓電動物流重卡車“充電五分鐘,行駛百公里”,使產業園的物流重卡運輸成本降低40%至70%;新疆喀什古城里,游客喝杯咖啡的時間,華為光儲超充站已經為新能源汽車充入60%電量,徹底化解“續航焦慮”。
作為“超充之城”,深圳在大功率充換電技術領域引領全球。而這項超充技術不斷迭代的必要條件,就是廣闊的應用場景。目前,深圳在對口幫扶地區已建或在建超充站185座,應用于物流、旅游、公交等多領域,基礎設施的革命釋放出無限動能,將“深圳品質”“深圳速度”,成幾何倍數放大開去。
陀螺的尖越小,就轉得越快,陀螺身子越大,才能轉得越穩。深圳35年協作幫扶深諳此道:改革創新的速度是陀螺的尖,對口幫扶地區就是陀螺的身子,深圳的先進要素在對口幫扶地區嵌得越深,陀螺的尖就會磨礪得越尖、轉得更快。
“過去是我們羨慕深圳,現在是深圳搶我們的‘土特產’訂單。”江西省尋烏縣委書記藍賢林笑言,自2018年與深圳結對,尋烏縣出臺160多項對標提升措施,實現從“山區思維”向“灣區思維”躍遷。
如今,尋烏已有“尋速辦、烏差別”等“尋烏版深圳標準”,17家優質企業入駐“圳幫扶”平臺,認證“圳品”14個,大灣區“菜籃子”基地7家。深尋食品產業園內,負責人賴邦華說得形象:“這里的生產速度慢一點,深圳人民可不答應。”
優質的農產品、廣闊的應用場景、巨大的技術市場——深圳在付出的同時,也收獲無價。2025年3月,漓江之畔春暖花開,桂林喊話“圳圳”:桂林的60多個景區免票!包年暢玩!我們是深圳市民的“詩與遠方”!
“中國人到了一定的年齡,血液里的種地基因就會覺醒。”——這句網絡調侃引發無數共鳴,映射出深植于文化血脈的鄉土情結。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會重新審視農業和鄉村的價值,思考城鄉如何共生。
深圳,這座人口密度近9000人/平方公里、土地開發強度達50%的超大城市,最早面臨土地存量挑戰。如何診治“大城市病”?深圳將目光投向農業與鄉村。
“耕地融城”,讓田園風光鑲嵌在都市之中——
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深圳堅守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紅線,構建“大城大田”生態空間,推動農業生產與城市生活相融。光明區既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也是“都市農耕大區”,5200畝連片農田成為市民“稻”夢空間;大鵬新區等依托濱海、山地及古村落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民宿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使鄉村空間變為市民休閑度假、體驗自然與文化的熱門目的地。
空中俯瞰,寶安區的農田如色彩斑斕的“馬賽克”,阡陌縱橫間構筑起城市“呼吸之肺”。在寸土寸金的南山區,“共享農場”備受青睞,租一塊大自然的農田,種上喜歡的蔬果,與腳下的土地產生真實的連接,體會豐收的樂趣。福田區市民中心前的“寶藏農場”,輪作小麥、玉米、番薯、油菜,四季豐收不息;樓頂“天空農場”悄然興起,鋼筋水泥之上蔬果繁茂,繪就別樣田園畫卷。
2021年,深圳率先提出發展“微農業”,在公園綠地、社區屋頂、道路隔離帶等空間,試點融生活、生態、科普于一體的都市農業項目,探索農業主題公園、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新業態。
打造區域發展共同體,探索城鄉共融的組團模式——
2018年,深汕特別合作區由汕尾市整體移交深圳主導建設管理,成為全域融合試驗田。這里大力發展富民產業:現代化海洋牧場深汕示范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建設;下北村等9個行政村集體年收入超百萬元,云新村更突破千萬元。美麗圩鎮、典型村和“五光十色”都市鄉村示范帶持續升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漸次呈現。深汕特別合作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使命是區域協調發展,通過‘以產興城、以城帶鄉、以工哺農、產城鄉融合’,探索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路徑。”深汕合作區的“飛地經濟”通過制度創新,實現核心城市與欠發達地區資源互補,為超大城市輻射帶動鄉村提供了可復制經驗。
全力落實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深圳攜手省內對口地區規劃建設了4個市級產業合作園區、23個縣級特色產業園區,引導生物基因企業、國家基因庫等一批重要創新載體,發揮技術優勢,在各地資源稟賦基礎上,打造適宜的特色農產品,做強“土特產”品牌。
促進人的融合,推動農業轉移人口深度市民化——
深圳通過戶籍改革、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公共服務全覆蓋、同城同質教育醫療等舉措,打破身份認同與經濟融入壁壘。2024年,發放吸納脫貧人口就業補貼、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1.5億元,在深參保外省脫貧人口約19萬人,近800萬農民在深就業。
大融合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無論是耕地融城、鄉村環境整治,還是公共服務均等化,都是從人的需求出發,思考城鄉如何更好深度融合。有學者指出,中國正從“鄉土中國”“城市中國”邁向“城鄉中國”。深圳的融合實踐,超越地理分野,著力破解“隱性鄉村”問題,比如農業轉移人口融入、遺留空間活化等,探索高起點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在深圳采訪調研發現,深圳人習慣用“雙向賦能”“互利共贏”看待各種關系。對深圳而言,沒有農村,看似離農遠了,但其實是在更大空間、更廣領域、更高水平上利農興農強農;反過來,“三農”也為其提供了廣闊腹地、騰挪空間和發展動能。深圳用45年的發展歷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超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農”才更能成其大、更能成其強。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課題組認為,深圳的創新實踐重塑了城市與鄉村的關系,探索出一條以市場機制為根基、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城鄉融合為路徑、以區域協作為紐帶、以人文關懷為肌理的高質量發展新路,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一是把握好政府與市場關系,以創新驅動構建高質量發展新范式。
在深圳,90%以上的創新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和90%以上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投入和90%以上的專利來自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自龍頭企業。這“6個90%”,既說明市場力量、民間智慧之強大,更說明堅定的市場理念對一座城市發展成為全球創新高地具有決定性意義。
正是因為深信“市場的力量”,深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理風格,“無事不擾,有事服務”“聽市場的”“規則說了算”成為深圳各級領導干部的行為準則。當地方政府不只是審批者和守門人,更成為協調者、賦能者和服務者,市場力量就必然蓬勃生長,進而形成“創新驅動—市場牽引—產業輻射”的成長體系。它們不是專為“三農”而生,卻在成長中自然而然地與“三農”這個巨大的經濟底座、社會底座、市場底座相遇,推動“三農”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轉型,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核心動能。
二是把握好先發與后發關系,以區域協作提供共同富裕新方案。
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區域協作解決東西部發展不平衡、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從誕生起就肩負著“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的歷史使命,其發展從來都不只是一座城市自己的事情,而是始終被置于國家整體戰略擘畫之中。
這份擘畫在深圳的協作幫扶實踐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深圳通過多層次、全領域幫扶體系,機制上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協同”模式,構建了幫扶協作大格局;產業上探索“總部+基地”“反向飛地”等模式,推動產業鏈跨區域嵌入;數智賦能上,通過“深圳農場”項目和數字化平臺,整體重構協作地的造血能力。與此同時,因為堅持用市場的力量推動幫扶協作,深圳在向外“輸血”的過程中,更是為自身“造血”爭取了時間和空間,當一城的先進生產要素在更廣闊的國內大市場上流通,深圳的每一步跨越就擁有了更寬廣的格局,也激發出更加澎湃的發展后勁。
三是把握好城市與鄉村關系,以深度融合探索共同繁榮新路徑。
鄉土中國是中國的底色。超大型城市的發展可以在物理空間和制度空間上“消除”鄉村,卻無法擺脫城市中依舊按照鄉村邏輯運轉的產業和人群。深圳直面“隱性鄉村”,通過制度創新實現城鄉功能互補與要素雙向流動。在市域內,深化戶籍改革、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夯實經濟與社會融入基礎;激活鄉村多元價值,發展“農業+文旅”等新業態。在深汕特別合作區,以“疏密有致、產城融合、三生協調”規劃理念,打造“田園都市”,通過“村企合作”和優惠住房政策,實現高起點城鄉融合。
“城”與“鄉”不是簡單的依附關系,而是功能互補的有機體。“城”高度集聚帶來的生態壓力、空間緊張、精神焦慮等問題,需要“鄉”元素來疏解和平衡。“鄉”包括市域內的生態空間、休閑農業區及市域外的廣闊腹地,能為“城”提供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農產品供給、休閑游憩空間、文化傳承載體和心理舒緩之地。同時,“鄉”也需要借助“城”龐大的消費市場、多元的投資需求、外溢的產業動能來實現自身發展。一線城市應摒棄將“鄉”視為負擔或改造對象的思維,代之以制度創新打破城鄉壁壘,最終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促、區域共贏”的中國式現代化路徑。
四是把握好人文與科技關系,以文明溫度營造蓬勃發展新高度。
在深圳,“來了就是深圳人”“深愛人才,圳等你來”深入人心。深圳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不唯地域、不問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遺余力”的開放姿態,持續加大人才引進、支持和服務保障力度,連續四年位居全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單前三位,連續兩年位居中國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45年來,正是因為千千萬萬人才源源不斷走進深圳、建設深圳,才創造出了“深圳速度”“深圳奇跡”。
何為人文?簡言之,就是對人的重視和關懷的文化。科技是不是越發達越好?當然是,但有個前提,必須是在人文的護佑之下。人才是不是越高端越好?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如此,但再高端的人才,都需要餐飲、家政、安保、環衛等一系列的業態配套,深圳在提升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上所作出的努力,既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又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格局與價值觀,充滿著人文溫度。這種溫度是調動整個社會活力和創造力的深層密碼。當一座城市愿意俯下身傾聽所有人的需求,愿意張開臂膀擁抱各類群體,它所收獲的必將是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45年前,歷史選擇了這里。深圳河蜿蜒流淌,見證著這座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滄桑巨變,也映照出中國走向世界的動人詩篇。下一個5年、10年以至更長時間,這座“未來之城”還將帶給鄉村全面振興、區域融合發展怎樣的可能?
舉國同心,其利斷金;城鄉融榮,共赴復興。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深圳必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貢獻更多深圳經驗、深圳智慧、深圳力量,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創造新的更大奇跡!